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如报纸电视电台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1-09-27 21:38:13  浏览次数:1915
 

传统报纸新闻写作的几个发展趋势基于传播环境的改变和受众心理出现的新特点,传统报纸的新闻写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有可为:

1、解释性新闻。在互联网条件下,受众地位与媒介关系会发生根本变革,传统大众传媒作为突发性新闻事件发布者的地位将逐步下降,信息发布专业机构的特点将更显突出,新闻工作者将失去对新闻来源的传统优先权。"对新闻事件手材料的获得、占有和解释将不再是媒介工作者的独家权昨,而成为受众与媒介工作者共享的资源。这也意味着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依据全社会共享的手材料对新闻事件作出自己的报道、解释和评论。"①在这种条件下,传统媒体作为突发性新闻事件发布者的地位不占优势,尤其是突发事件,它的发生有不可预知性,新闻记者能够在场的机率很小,而在场的任何人都可能通过网络把消息发布出去。例如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克林顿绯闻案等新闻都是首先从网上发布。相反,对预定性新闻来说,普通公众无法对其作连续报道、跟踪报道、系列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解释性报道等深度报道,而报纸却可以在这些领域大展身手。解释性报道在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到60年代取代客观报道而在报纸工上占据主导位置,原因是电视业迅猛发展,报纸在速度上难以与之竞争,不得不扬长避短,以报道的深度取胜。近年来,解释性报道在我国的报纸版面上也成为一种日渐繁荣的新闻体裁,并将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到更大发展。互联网信息的极大丰富,令人们选择起来感到无所适从,仅仅知道事实本身变得远远不够,需要记者对庞杂的信息进行过滤,筛除虚假重复和无价值的信息,深入挖掘事实背后的新闻,写出有深度的解释性报道,揭示出事实发展的来龙去脉,预测其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与相关事实间的联系,帮助读者了解事实的真相和实质。例如,2000年新春伊始,一股网络的热潮席卷股市,无论什么价格,什么业绩,只要声言触网,股份便扶摇直上,股民对此现象不惑不解。《经济日报》2000年3月1日第6版刊登了文章《网络股玄机何在》,分析了网络股高成长性的原因,又客观地指出网络热中鱼龙混杂,提醒股民要量力而行,谨慎投资。刊登在《经济日报》2000年2月29日第5版的一篇解释实习生报道《春潮涌动在车轮》,报道2000年农历正月十六,武汉客流达到11万人次,比去年同一天上升71.4%。记者又联系一年来的总体经济形势,分析出客流火爆并非突兀而来,而是反映出几个经济动向:1、经济上扬征兆、2、农民负担重,不愿种地;3、假日经济兴起。这些报道都不是以时效性取胜,而是通过对事实进行深入独到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起到释疑解惑的独特功作。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中写作解释性新闻,既存在有利条件,又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电脑作为一种工具大大方便了新闻素材的采集,使得新闻采访的效率和新闻报道的时效大大提高。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提出了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电脑辅助新闻学,"所谓电脑辅助新闻学,主要是借助在线服务,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的环球网等进行新闻采集,借助公共或私有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②例如,世界上只克隆绵羊问世时,《文汇报》记者在不可能进行直接采访的情况下,通过国际互联网,不仅下载了多利和它的借胎终亲的照片(新华社没有此照片),还找到了有关克隆绵羊的原始论文,编写出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专版,既有新闻性,又具权威性。另一方面,网络信源多样化带来信息公信力问题。网络上流动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无论是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各种社团组织、传统的大众传媒还是各行各业的公司企业,各种由文化、兴趣、专业、信仰、背景相同的人员组成的网络社区,不同种族、性别、年龄、地域、地位和动机的个人都可以成为网上发布信息的信源,信源的多样化要求记者从网上获取信息时注意对信息进行验证,以免传播虚假甚至有害信息。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还对记者的新闻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才能在众多的事实中辨认出有价值的事实,写出外行看了有味,内行看了有益,具有专业水准的新闻报道。当然,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能和网络知识应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2、风格化写作。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环境中的受众,逐渐形成轻文字、重图像、轻抽象、重直观的具象性思维方式,传媒的空前繁荣使得传媒空间向公众化演变,受众出现非群体化特征,选择性增强,个人趣味凸现,冗长乏味的东西再也难以满足口味越来越"刁"的读者。这就要求新闻写作简洁明快、平易通俗,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个性色彩,能够吸引读者,努力创建出知名的"新闻名牌",使读者被鲜明的风格强烈吸引。例如:1998年抗洪抢险斗争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其中,刊登在《中国青年报》8月8日1版《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口30米》被评为抗洪抢险报道一等奖和1998年中国新闻奖特别奖。这组消息由8条短讯组成,短40字,长240字,全文700余字,几乎没有形容词,文字简短凝练。且看其中一条报道:"本报江西九江8月7日17时15分电(记者贺延光)。记者已赶到缺口处,汹涌的江水从30米的缺口涌向市区。南京军区两个团已在国家防总、省防总的有关专家的指挥下现场抢险。现在有一条100多米长的船无法靠近缺口,抢险队正在想办法。"文字质朴有力,没有故作姿态,没有不痛不痒的口号和高调,现场感非常强,句子简洁到几乎无字可省,浓浓关注之情却力透纸背,紧急凝重的气氛跃然纸上。这样的新闻怎么不抓住读者呢?风格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在熟悉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和阅读心理期待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新颖独特的角度,阐发与众不同的见解,精心讲逑与作方法的结果。风格以有多种多样,如自然流畅的叙述风格,风趣诙谐的幽默风格,精密严谨的逻辑风格,畅达明快的议论风格等等。它们或传达浓郁的生活气息,或体现强烈的地域特点,或洋溢温馨的人间情怀,以各自不可替代的特色牢牢地吸引读者,培养起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情感,和读者达成一种默契。这种默契一旦形成,新闻在它的固定读者群中就有了品牌效应。

精确新闻。精确新闻的概念来自于精确新闻学,"精确新闻学就是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的一种方法。"③精确新闻学产生于美国60年代,其特点暖和确凿的数据来分析新闻事件,可能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互联网的出现方便了新闻数据的采集、归类和分析,为精确新闻的写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使之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要求--报纸的精致化路线,即"强化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采用深度报道、调查报告、民间测验等更为精确的报道方式,来提高新闻的精确性和可读性。"④目前,《北京青年报》的《新闻周刊》已经开办了《精确新闻》专版,如2000年2月2日17版《春节到,花钱去》,2000年2月29日22版《北京PC机消费市场调查报告买品牌电脑成北京时尚》;《经济日报》2000年3月4日6版《两会离我们有多近公众对两会的认知与期待调查报告》等报道,通过调查报告提出相关事实结论,列出详尽的调查数据和结果,并附本次调查技术说明,使结论更加科学准确,读者感到真实可信。由于互联网在中国远未普及,网民又集中在文化程度较高的中青年知识阶层,网上调查的样本还不具有代表性。目前报纸上的调查方式大都是电话调查,跟国外还有相当差距,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网络调查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任何一种媒介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归根结底不是取决于形式而是在于内容。"第四传媒"的挑战才仅仅是个开始,在新技术的催化下,传统报业的新闻写作将会有更大的发展。